自2016年以来,杨洋副教授团队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患病家畜脑内分离多株狂犬病毒,并向各单位和个人提供狂犬病的检测和防治方案。2017年,在锡盟地区分离的一株狂犬病毒命名为CNIM1701(GenBank:KY649620),其对成年小鼠极具致死性,连续传代弱化后,失去对成年小鼠致死性,并且在细胞中能快速复制。通过序列比较发现弱化后狂犬病病毒G蛋白83位点发生突变(Lys→Arg)。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证实,当G蛋白的83位点为精氨酸(Arg)时,能增强狂犬病病毒诱导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减弱病毒的致病性。本研究为揭示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设计和开发高度安全的活狂犬病病毒疫苗。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2月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二区;IF= 5.201) 上发表,题目为“Change in the Single Amino Acid Site 83 in 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 Enhances the BBB Permeability and Reduces Viral Pathogenicity”。
蛋白质与小分子代谢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病毒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于2021年2月在国际生物信息学权威学术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一区;IF:8.990)上发表题为“Prediction and collection of protein–metabolite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来预测蛋白质-代谢物相互作用(PMI),降低了生物学实验人员的实验成本,还为研究病毒与宿主之间的PMI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洋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李春福、王永治、刘慧婷硕士生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500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2900 和31602071)和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cell.2020.632957
https://doi.org/10.1093/bib/bbab014